近日,銀川市委政法委聯合銀川市中級人民法院、檢察院、教育局、民政局等12個部門,共同印發《關于銀川市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銜接的實施辦法》。該辦法聚焦困難群眾急難愁盼,以“精準救助、高效銜接”為核心,推出優先幫扶、雙向移送、限時辦理等舉措,為未成年人、殘疾人、退役軍人等筑牢生活保障屏障,推動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協同發力、惠及民生。
實施辦法緊扣群眾實際需求,明確將未成年人、殘疾人、退役軍人、困難婦女、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以及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列為優先救助對象,并針對不同群體需求提供定制化支持。其中,教育方面,教育部門負責協調解決救助申請人或其子女入學難題;生活保障上,民政部門將符合條件者及時納入低保、特困救助,或給予臨時救助;就業幫扶中,人社部門對接企業為有勞動能力的申請人提供招聘信息;專項扶持領域,退役軍人可獲撫恤補助與創業支持,殘疾人能申請殘疾證及家庭無障礙改造,困難婦女、兒童則享有心理疏導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全方位解決群眾生活難題。
為打通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銜接壁壘,實施辦法明確多項雙向線索移送等“提速機制”。其中,建立司法救助與社會救助“雙向線索移送”制度,司法救助結案后,辦案機關10個工作日內移送材料,當事人有急迫需求可“先行移送”;社會救助部門接到線索后30個工作日內完成審查,符合條件者立即落實幫扶,不符合則書面說明理由;社會救助部門發現當事人可能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的,主動告知申請渠道或移送線索,辦案機關10天內完成核查并反饋結果,確保救助不延遲、不缺位。
為讓救助政策真正惠及困難群眾,實施辦法從多方面強化保障。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市委政法委牽頭,12個部門定期溝通解決銜接難點;推行案后常態化回訪,辦案機關跟蹤救助效果、評估潛在風險;嚴格保護救助對象個人信息,確保隱私安全。同時,構建“信息共享、風險共防、責任共擔”的共治格局,推動跨部門協同發力,讓救助政策真正落地見效,切實為困難群眾織密民生保障網。(記者 智慧 實習生 肖俊潔)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7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