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時間:2023-09-13 15:00:00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政府新聞辦主任楊柳: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自治區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今天的發布會是第六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系列新聞發布會的第七場,我們很高興邀請到:中國氣象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徐相華先生,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中央氣象臺副臺長張恒德先生,寧夏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羅慧女士介紹中阿氣象合作及氣象高質量發展合作論壇相關情況,并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
中國氣象局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徐相華: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與大家見面。首先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氣象工作的媒體記者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感謝!根據本次新聞發布會的安排,現在由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作為第六屆中阿博覽會八大分項活動之一的氣象高質量發展合作論壇暨智慧氣象展有關背景和籌備情況。
一、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與阿拉伯國家的氣象合作
去年12月,習近平主席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出席了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和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并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本次出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面向阿拉伯世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外交行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引領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未來發展。
習近平主席在中阿峰會的主旨講話中提出了中阿務實合作“八大共同行動”,其中在“綠色創新共同行動”中指出“利用中國風云氣象衛星和北京世界氣象中心,支持阿方防災減災”。在中海峰會上,習近平主席提出“中方愿同海合會國家建立中海氣象科技合作機制,舉辦中海應對氣候變化研討會”。這也是習近平主席繼2018年7月10日在北京中阿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提出:“推動中國北斗導航系統和氣象遙感衛星技術服務阿拉伯國家建設”之后,對中阿氣象合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本屆中阿博覽會期間發起舉辦的氣象高質量發展合作論壇就是貫徹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與阿拉伯國家開展合作的舉措之一。
二、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在氣象領域已有初步合作基礎
在高層交流方面,中國氣象局一直與部分阿拉伯國家開展積極交流。例如,2012年和2019年中國氣象代表團與阿盟和海合會國家代表團利用世界氣象組織大會之機開展高層交流,2013年由海合會6個國家氣象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的高級別代表團還專程到中國氣象局訪問。
在合作機制方面,今年4月中國氣象局和阿聯酋國家氣象中心在阿布扎比簽署了雙邊政府間氣象科技合作備忘錄,雙方未來將在人工影響天氣、風云氣象衛星資料應用、氣象觀測、天氣預報和信息交換、氣候監測預報、氣象人工智能技術等領域開展合作,這也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簽署的第一份政府間氣象合作協議。目前也正在與海合會、沙特等方面商簽合作協議。我們也期待著利用這次機會,進一步加強與其他阿拉伯國家氣象部門的合作。
在風云衛星服務阿拉伯國家方面,2018年中國氣象局應世界氣象組織等多方請求,將發射后的FY2H星西移至東經79度上空,填補當時存在的印度洋氣象衛星觀測空白,為大部分阿拉伯國家提供氣象數據支持,成為重要的“一帶一路星”。目前九顆風云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共同向阿拉伯國家提供全天候和全天時遙感監測服務。2019我們還向阿曼氣象部門贈送了風云二號氣象衛星數據直收站,并同位于阿曼的世界氣象組織馬斯喀特培訓中心合作,向阿拉伯國家提供風云衛星應用培訓支持。目前已有3個阿拉伯國家注冊成為風云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成員,10個阿拉伯國家(阿曼、卡塔爾、蘇丹、阿聯酋、約旦、摩洛哥、突尼斯、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埃及)成為風云衛星數據國際用戶。特別是在去年世界杯期間,來自卡塔爾氣象局用戶對我國的“風云衛星天氣應用平臺(SWAP)”訪問量排在國際用戶第一位。
世界氣象中心(北京)也積極利用其“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業務能力為阿拉伯國家提供支持。與阿拉伯國家的合作也是中國氣象局推動《氣象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的重要內容。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國省二十多個成員單位還在綜合觀測、氣象信息交換、氣候監測預測、人工影響天氣以及技術培訓等方面與相關國家開展合作。國家氣象中心配合聯合國秘書長發起的全民早期預警倡議,正在研制覆蓋全體阿拉伯國家的無縫隙精細化全球智能網格預報產品、全球災害分析平臺等。來自所有22個阿盟成員國的2180多人次參加了中國舉辦的短期國際氣象培訓班,有42人到中國進修氣象碩士或博士學位。
三、首屆氣象高質量發展合作論壇暨智慧氣象展介紹
氣象高質量發展合作論壇是中阿博覽會上首屆舉辦的氣象類論壇,是中阿博覽會八大主要分項活動之一;智慧氣象展是中阿博覽會八個專業展區之一。活動設計了4個“1”的基本框架。第一個是設置1個主論壇,即舉辦氣象高質量發展合作主論壇,邀請自治區領導、中國氣象局領導、世界氣象組織高級別官員致辭,由中國氣象局國際合作司作《中阿氣象合作與未來展望》主旨報告,兩院院士和阿拉伯國家氣象局官員作主旨演講,與有關國家舉行氣象合作雙邊會議,推動氣象領域頭部企業與阿拉伯國家氣象部門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力爭形成機制性成果。第二個是舉辦1次圓桌會議,即以“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國內外重要嘉賓開展氣象領域高端對話,推動利用中國風云氣象衛星和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支持阿方防災減災和氣候治理。第三個是設置1個平行論壇,以“面向‘一帶一路’的氣象服務保障”為主題,探討深化中阿氣象科技合作的內容、載體、機制等問題。第四個是舉辦1場智慧氣象展,設在銀川國際會展中心D館,規模約1000平方米,布設了中國風云氣象衛星及其應用、世界氣象組織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智慧氣象裝備、防災減災與應對氣候變化四個展區,集中展出中國先進的氣象裝備和科技成果。
首屆氣象高質量發展合作論壇在寧夏悅海會議中心會場舉辦,以現場活動為主,線上同步直播為輔,也歡迎大家線上參加。本屆論壇展會活動具有“活動主題定位準、論壇嘉賓規格高、參展內容亮點多、預期成果收效大”等幾大特點。
一是活動主題定位準。以習近平主席在“三環峰會”上作出的“利用中國風云氣象衛星和北京世界氣象中心,支持阿方防災減災”的重要指示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為根本遵循,以“深化氣象高質量發展合作,助力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結合在我國氣象衛星、智慧氣象、氣象防災減災等方面取得的發展成就,搭建中阿氣象合作新平臺,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和氣象高質量發展。
二是論壇嘉賓規格高。截至目前,世界氣象組織主席、中國氣象局局長、世界氣象組織助理秘書長等高級別官員基本確定出席本次論壇,已有來自沙特、阿聯酋、約旦、毛里塔尼亞、敘利亞、埃及等12個阿拉伯國家氣象部門的20多位國外嘉賓包括高級別官員報名參加本次論壇。已經確定張小曳、黃建平等“兩院院士”和國外氣象專家作主旨演講。
三是智慧氣象參展內容亮點多。在參展內容的設計上,充分展示推介中國風云氣象衛星、“風云地球-國際版”“絲路?天眼”衛星遙感應用系統、風云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和自主研發的多災種早期預警工具箱、亞洲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CUACE/Dust)、人工影響天氣與抗旱減災技術等先進的氣象現代化成果。
四是預期成果收效大。中國氣象局組織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中心等國字號業務單位,中國華云氣象科技集團等氣象領域頭部企業,寧夏、廣東、上海等省區市氣象部門,提前與國內外相關企事業單位溝通對接,爭取在中國風云氣象衛星推廣應用、強化世界氣象中心(北京)作用、加強氣象國際培訓、構建中阿氣象合作長效機制。
我們將與寧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同辦好首屆氣象高質量發展合作論壇暨智慧氣象展,也誠摯邀請新聞界的朋友們,更多關注、報道、宣傳此次論壇和展會活動,讓更多的朋友來寧夏共襄盛會、共謀發展、共享成果。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氣象工作的關心支持!
謝謝大家!
楊柳:
謝謝徐相華副司長的介紹。下面,歡迎各位提問,提問前請通報自己所在的新聞單位。
人民網記者:
習近平主席2022年12月在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上提出,要利用中國風云氣象衛星,服務阿方防災減災。請問,氣象部門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在推動中阿氣象衛星、科技等領域合作上有何考慮?
寧夏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羅慧:
感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中國風云氣象衛星事業發展50多年來,已經實現從無到有、從試驗型到業務型、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域領跑的跨越,累計成功發射21顆,目前9顆衛星在軌運行,運行于“天外”的中國風云氣象衛星可對大氣進行全天候、立體化觀測,有效彌補地面觀測短板。作為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和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大國重器中國風云氣象衛星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服務國家129個,風云衛星國際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注冊國家達到32個。
近幾年,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面向阿拉伯國家需求,組織研發風云地球-阿拉伯國家版衛星應用平臺,目前完成阿拉伯地區火點判識、植被指數、大氣環流形勢圖、云頂高度、海表溫度、土壤濕度、沙塵等4大類35種定制化產品上線服務,并業務推送至寧夏氣象局研發的絲路?天眼平臺。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加強風云衛星數據共享服務,在阿曼氣象局建設FY-2H數據直收站并提供技術支持,實現業務運行。2018年以來,中國風云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網共計有10個阿拉伯國家注冊并常態化業務化訪問。同時還持續為阿聯酋的馬斯達爾科技學院和阿曼民航管理局提供風云三號數據服務,為40多個國家的極軌氣象衛星用戶免費提供風云三號國際軟件包,提供免費數據接收處理服務。2018年以來中國風云氣象衛星國際用戶應急減災保障機制、國際減災憲章機制等為突尼斯、阿聯酋、阿曼等國家提供重大氣象災害應急保障服務。針對阿拉伯國家所遭受的熱帶氣旋、暴雨、洪澇、沙塵、林火等災害制作發布多期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報告。其中2022年8月對中東的大范圍暴雨和洪澇災害所發布的全球衛星遙感監測服務專報被相關保險公司引用,為海外標的受災理賠做參考。
此外,還注重加強用戶需求調研與交流培訓,制定風云衛星國際訪問學者來華工作方案,開展阿拉伯國家風云衛星數據獲取及應用和培訓專題問卷調查,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培訓課程,并派出技術專家進行授課。
下一步,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將深入貫徹習近平主席在“三環”峰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強風云衛星在阿拉伯國家的應用,建設區域風云衛星應用培訓中心,加大國際訪問學者交流,繼續加強中阿在海外衛星輻射校正場氣象防災減災等衛星應用科技合作。謝謝。
國際在線記者:
中國氣象局被世界氣象組織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北京),請問該中心近年來在推動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上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計劃?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中央氣象臺副臺長張恒德:
謝謝您的提問。在2017年5月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9次屆會正式認定中國氣象局為世界氣象中心(北京)。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是目前全球十大世界氣象中心之一,也是唯一設在發展中國家的世界氣象中心。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的成功認定,標志著我國氣象預報業務能力總體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近年來,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緊密圍繞中國氣象局“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戰略,認真履行WMO全球業務中心及區域專業氣象中心,包括WMO亞洲沙塵暴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海洋氣象服務區域專業氣象中心等國際職責,在全球預報核心關鍵技術、全球業務服務系統平臺、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和“全民早期預警”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全球監測方面,在風云衛星監測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基于多源資料的全球災害性天氣客觀識別、多要素定量化實時監測等技術,并開展實時監測業務。特別是2022年5月起,開始發布《全球災害性天氣監測月報》中英文版,重點監測全球臺風、暴雨、高溫、沙塵暴等重大災害性、極端性天氣及其造成的影響,并多次被世界氣象組織官方轉載。
在全球預報方面,自主研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全球氣候預測模式和全球集合預報系統,并在此基礎上發展了全球10公里分辨率、0-30天無縫隙智能網格預報、七大洲雨雪落區預報、全球災害性天氣預報、全球海洋氣象和臺風預報等業務技術和產品,建立了全球天氣監測預報服務系統和全球“一帶一路”預報分析系統,實現了從局地到全球、短時到季節的無縫隙全覆蓋格點化數字化預報,以及包含“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城市的全球1萬多站點的城市精細化預報。
在全球服務方面,打造了首個世界氣象中心專門網站——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一站式”發布全球監測、全球預報業務產品多達150多種,國際用戶遍布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積極響應和支持聯合國提出的“全民早期預警”行動倡議,主動針對全球重大災害性天氣加強監測預報,在世界氣象中心(北京)門戶網發布《全球重大災害性天氣英文簡報》,還針對重點區域向相關部委和用戶報送《亞洲災害性天氣預報》和全球氣象服務決策報告。在國際合作交流方面,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積極通過多、雙邊渠道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能力建設,加強技術援助,包括舉辦“一帶一路”災害性天氣預報業務培訓,舉辦7期臺風監測預報培訓班,將氣象信息綜合處理系統(MICAPS)國際版在近30個國家和地區推廣應用。針對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一帶一路”沿線重大災害性天氣,多次開展“點對點”國際天氣會商,開通高交互綠色通道提供定制化產品,為全球和區域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下一步,世界氣象中心(北京)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阿、中海峰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利用北京世界氣象中心強化支持阿方防災減災,推動人員交流和技術合作,持續提升全球業務能力,發展人工智能氣象大模型、基于影響的預報和風險預警等前沿技術,圍繞需求強化支持“一帶一路”國家氣象能力建設,繼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氣象力量。
中國氣象報記者:
據悉,在中國氣象局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氣象中心等國家級單位支持下,寧夏氣象局建設了“絲路?天眼”生態氣象和防災減災應用平臺1.0版,將在中阿博覽會期間首發推介,可否提前透露下這個平臺的基本情況,以及可以對外提供哪些服務?
羅慧:
謝謝您的提問。為全面貫徹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阿峰會提出的“利用中國風云氣象衛星和世界氣象中心(北京),支持阿方防災減災”的重要講話精神,2023年,中國氣象局部署了為阿拉伯國家提供“一站式”無縫隙監測預報產品和建設“智能化”綜合應用平臺的工作任務。
寧夏氣象局通過今年5月開展面向阿拉伯國家氣象服務需求問卷調查,并結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干部培訓學院等舉辦的國際培訓班問卷調查結果,將“中阿所需”與“寧夏所能”“氣象所能”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中國風云氣象衛星遙感優勢,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的大力支持下,國省兩級聯合,建設了基于中國風云氣象衛星高質量數據及相關先進技術的“絲路·天眼”生態氣象和防災減災應用平臺1.0版,已經通過國省專家論證,將在中阿博覽會期間首發,此次博覽會后還將作為日常業務化運行的平臺,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防災減災,助力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絲路·天眼”生態氣象和防災減災應用平臺1.0版主要包括四大功能板塊。其中,第一大板塊“絲路”板塊主要服務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生態氣象服務和防災減災,設計了4大類33種生態氣象產品,目前已可向“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提供基于中國風云衛星的云圖、風場、降水場等實時天氣監測,植被指數、森林草原火險、火情等陸表監測,強對流、沙塵等災害性天氣共26種遙感監測服務產品。第二大板塊“天眼”板塊主要立足寧夏自治區“一河三山”(黃河、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生態坐標和“一帶三區”(黃河生態經濟帶、北部綠色發展區、中部封育保護區、南部水源涵養區)總體格局,圍繞黃河流域“幾字彎”攻堅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利用中國風云衛星,并結合高分衛星遙感數據,服務寧夏荒漠化治理與生態保護,設計了3大類16種生態氣象產品,目前已開發出寧夏轄區內植被指數、植被凈初級生產力、湖泊水體、氣溶膠光學厚度、沙塵、黃河凌汛、干旱、土壤荒漠化及草原沙化等14種衛星遙感監測服務產品。第三大板塊氣象防災減災板塊主要提供“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100多個主要城市未來2天天氣預報和未來10天逐3小時精細化氣象要素預報,服務保障防災減災、農業生產、城市安全運行、老百姓日常生活等。第四大板塊國別信息板塊主要提供“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基本情況、氣候特征分析,以及部分國家衛星遙感典型應用案例。
下一步,寧夏氣象局將在中國氣象局國家級業務單位強有力的支持下,進一步多渠道對接阿拉伯國家氣象服務需求,優化擴展服務廣度和深度,完善“絲路·天眼”生態氣象和防災減災應用平臺功能,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提供定制化、多樣化氣象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產品研發和服務。
寧夏日報記者:
阿盟成員國多位于氣候干旱區域,沙塵、沙塵暴、高溫等災害性天氣頻發,請問中國氣象部門在多災種監測預報預警等方面可以提供哪些技術和產品?
張恒德:
2017年,在WMO第69次執行理事會上,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與氣科院聯合申報的世界氣象組織(WMO)亞洲沙塵暴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ASDF BEIJING)獲認定,標志著我國正式成為亞洲沙塵暴區域中心國。在全球范圍內,僅設有西班牙巴塞羅那和中國北京兩個區域中心。目前參與亞洲沙塵暴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項目的核心成員國有中國、日本、韓國、蒙古、哈薩克斯坦、印度等國,WMO亞洲沙塵預警中心旨在通過國際合作,促進亞洲受沙塵危害國家的沙塵預報預警能力建設,并通過多、雙邊合作機制開展國際業務技術交流。
阿拉伯國家地處西亞,也是受沙塵頻繁影響的地區。為提升西亞地區國家沙塵暴應對能力,國家氣象中心為相關國家就沙塵暴監測、預報預警技術及業務流程構建提供咨詢和工作援助,中方專家應邀在沙特阿拉伯組織的“阿拉伯半島沙塵暴技術與科學發展”研討會上作主題發言。
亞洲沙塵暴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融合風云氣象衛星、氣溶膠激光雷達和地面氣象站等天空地立體觀測對沙塵天氣進行起沙和傳輸的全過程實時動態監測,目前可實現東亞地區逐時、全球逐日的5km分辨率的沙塵網格化監測,可向阿拉伯國家地區提供相關沙塵監測產品;同時向用戶提供全球6家沙塵數值模式預報產品,包括我國自主研發的中國氣象局亞洲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CUACE/Dust)在沙塵數值模式基礎上,開展空間檢驗訂正并構建沙塵濃度動態閾值模型,研發沙塵天氣多模式集成分級客觀預報技術,進一步精準預報沙塵強度和影響范圍,可為沙塵暴災害分級預報預警提供科技支撐。開發了集沙塵天氣多源監測、氣象條件診斷分析、多模式預報對比檢驗和沙塵影響評估服務于一體的沙塵業務綜合平臺,可為阿拉伯國家地區提供一體化平臺支持。
此外,在高溫熱浪、大風等災害性天氣方面,中國氣象局已建立集監測、預報、預警、檢驗及影響評估為一體的較為完備的業務技術體系,構建了地面關鍵氣象要素網格預報和災害性天氣客觀預報相結合的產品體系,實現對災害性天氣過程的實時智能監測識別,精細化數字化預報以及基于影響的早期預警提示。
楊柳:
現場答問就到這里。再次感謝幾位發布人,也歡迎記者朋友們繼續關心關注氣象高質量發展合作論壇相關活動安排。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情況,可以與寧夏氣象局聯系。今天的發布會到此結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