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部署要求,支持石嘴山市加快建設產業轉型示范市,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推動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牽引,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綠色發展為路徑,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低碳高效、優勢突出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增強內生發展動力,走出一條具有石嘴山特色的高質量轉型發展新路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作出貢獻。
(二)主要目標。
按照“錨定五年、抓實三年、干好每年”的思路,到2023年,石嘴山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以上,“六新”產業產值增長25%以上,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40%以上;優質糧食和“六特”產業產值占農業比重達到75%以上,農業增加值增長5%左右;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增容擴量,生活性服務業提質升級,新興服務業發展壯大,現代物流業增長5%,游客人數、旅游收入分別增長20%,服務業增加值增長5%。
到2025年,石嘴山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成效明顯,“六新六特六優”重點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0%以上。工業轉型取得實質性進展,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位居全區前列,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5%;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高5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比重達到全區平均水平,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取得顯著成效。
到2027年,石嘴山市產業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機制、平臺支撐體系、高質量發展路徑更加完善,經濟發展質效與經濟增長速度更加協調,產業轉型示范市建設取得顯著進展。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5%,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達到15%,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5%以上;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持續優化,非水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比重達到30%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6.5%左右,綠色循環發展體系進一步完善;“六權”改革走在全區前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全面加強,對外開放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拓展,對外貿易進出口額達到60億元以上。
(三)戰略導向。
堅持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和培育壯大新動能并舉,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加大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資源枯竭城市轉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力度,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打造全區高質量發展的優勢區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
打造產業轉型新示范。充分發揮石嘴山市工業基礎條件好、產業種類全、城鎮化水平高的優勢,統籌發展和安全,兼顧當前和長遠,完善平臺支撐體系,探索轉型發展新路徑,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新興產業集聚擴能,形成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產業鏈條緊密銜接、產出效益顯著提升的競爭優勢,產業轉型升級走在全區前列。
打造綠色發展新標桿。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向產業發展各環節滲透,加快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重化工業轉型、先進節能低碳技術研發推廣和綠色發展機制創新,促進能源資源綠色低碳轉型。
打造創新融合新樣板。有效發揮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深入推進東西部科技合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人才為支撐、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加速數字賦能增效,形成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格局。
二、重點任務
(一)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1.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按照特色化、差異化、精準化發展方向,持續開展結構、綠色、技術、智能“四大改造”,有效提升產業質效,全面塑造競爭新優勢。調優產品結構,延長多元合金、精細化工、碳基材料產業鏈,支持培育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優質工業產品。實施綠色改造,對標能效、水效先進水平,加強先進節能環保工藝技術推廣應用,推動重點用能行業節能降碳改造。加強技術改造,圍繞技術裝備、質量標準、安全生產、內部管理等引導企業對標升級,提升傳統產業技術裝備水平。推動智能改造,支持多元合金、現代化工、高端裝備等行業龍頭企業搭建互聯網平臺,實施生產線數字化升級改造,培育市級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250個。到2027年,制造業占工業增加值達到78%左右,非煤產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90%以上,輕重工業比達到5∶95。[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石嘴山市]
2.推動新型工業集聚擴能。深入實施新型工業發展“四個倍增”計劃,聚焦“六新”產業,有效發揮鏈長、盟長、會長、行長“四長”聯動機制作用,不斷提升產業謀劃、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水平。輕工紡織產業重點發展食品飲料、醫藥、紡織等,打造化學制藥產業集群和綠色食品加工優勢區。新型材料產業重點發展高純鉭鈮靶材料、儲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等,打造全國高端稀有金屬材料產業化基地、鋰電池全產業鏈生產基地。清潔能源產業重點發展硅材料、電池片、光伏組件、風機零部件等,打造光伏全產業鏈制造基地。裝備制造產業重點發展礦山機械、精密鑄件、智能裝備、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等,打造先進裝備制造基地。現代化工產業重點發展氰胺胍鹽深加工、特種纖維、特種樹脂、氟化工等精細化工產業,打造世界“氰胺之都”。自治區支持招引的新型材料、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現代化工等產業優先在石嘴山市布局,重點項目優先納入自治區“七大產業基地”和“十條產業鏈”支持范圍。到2027年,新型工業產值達到2000億元左右。[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商務廳,石嘴山市]
3.推動特色農業強基培優。深入實施特色農業提質計劃,推進農業產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調優種養結構、調強加工能力、調大經營規模、調長產業鏈條。支持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和自治區(惠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加快平羅縣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支持河東現代農業示范區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肉牛肉羊、奶產業、優質瓜菜、菌草等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優質奶產業基地、富硒農業示范基地。支持開展制繁種基地和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打響寧夏種業博覽會品牌,建設國家區域性蔬菜良種繁育基地和現代種業示范區。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和產,將石嘴山市鹽堿地改良優先納入自治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鹽堿地改良等專項資金支持范圍,建設自治區原糧儲備生產基地。到2027年,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達到55家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7%以上。[責任單位: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發展改革委、糧食和儲備局、商務廳,石嘴山市]
4.推動現代服務業擴容提速。加快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支持現代物流業與制造業、電子商務聯動發展,建設和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推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深入實施工業(制造業)企業主輔分離試點建設,支持石嘴山市現代服務業集聚區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項目建設,加快倉儲物流、現代金融、科技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數字化應用,支持開展電信普遍服務。推進北武當生態旅游區、奇石山景區、石炭井文旅影視小鎮等景區創新升級,推動大武口區蘭山小鎮創建國家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加大歸德溝、韭菜溝等賀蘭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推進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建設。[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商務廳、自然資源廳、文化和旅游廳、民政廳、衛生健康委、地方金融監管局,石嘴山市]
(二)推動綠色低碳集約發展。
5.強化資源集約利用。堅持“畝產論英雄”導向,將畝均產值、稅收、R&D(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投資強度、單位能耗、單位水耗等作為規上企業及招商項目重要評價指標,在水、電、土地等資源要素配置上予以傾斜,促進企業爭先進位、轉型發展。推進固體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工作,支持石嘴山市“無廢城市”建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審核,推動重點行業廢水、廢氣、廢渣和余熱余壓循環利用,創建一批自治區資源綜合利用示范企業。[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石嘴山市]
6.推進節能低碳發展。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促進制造業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以全產業鏈整體效益提升能效綜合水平。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和高耗能行業能效對標行動,推進電力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發展,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大力推廣應用低碳零碳負碳綠色技術,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提升國家級綠色園區建設水平,培育市級綠色工廠100家,促進優勢制造業綠色化轉型。支持石嘴山市申報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項目。[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科技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財政廳,石嘴山市]
7.落實落細“四水四定”。認真執行自治區下達的用水總量管控指標,嚴控高耗水產能盲目擴張。推進農業節水增效,實行適水種植、量水生產、以水定綠,控制高耗水作物種植面積,推廣農業成套綜合節水技術,提升灌溉用水效率,支持河東地區打造現代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深挖工業節水潛力,鼓勵高耗水生產工藝替代、循環利用、廢污水再生利用等節水工藝和技術,推進能源、化工、冶金等產業節水增效,支持建設廢水“零排放”企業和“零排放”園區。推進城鎮節水普及,加快實施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降低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統籌排水、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推動實施賀蘭山東麓防洪治理工程(石嘴山段)、石嘴山市重點入黃排水溝典農河下段(第三排水溝)水環境治理示范工程等重大項目。[責任單位:自治區水利廳、發展改革委、農業農村廳、工業和信息化廳、住房城鄉建設廳,石嘴山市]
(三)增強產業發展支撐能力。
8.強化科技創新賦能。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對企業在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平臺建設、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持,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支持石嘴山市加強與東部地區開展科技合作,鼓勵各類創新主體與區外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實施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項目。支持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和水平提升,鼓勵稀有金屬特種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在重大項目研發、創新團隊引進、基礎條件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爭取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序列。支持石嘴山市科技大市場建設,促進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責任單位:自治區科技廳、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石嘴山市]
9.提升園區承載能力。以建設智慧園區、集約園區、綠色園區為目標,加快園區現代化改造,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支持園區智能化改造,推進5G向重點園區延伸覆蓋,建設集運行監測、用地管理、環境監測、安全監管、協同辦公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園區管理服務體系。支持園區集約化改造,開展工業園區低效工業用地和閑置廠房治理,推進產業用地“標準地”出讓;實施園區電網優化,完善電源點和雙回路建設,按照“誰主張、誰出資”原則,對現有布局不合理的電網高壓走廊進行改建。支持園區綠色化改造,實施園區非常規水利用工程,協同推進園區污水處理、中水回用、雨污分流設施一體化建設,打造“污水零直排區”。支持石嘴山市煤炭集中區綜合整治提升,補齊污水處理、管網鋪設、清潔取暖等基礎設施短板。支持石嘴山市化工集中區風險降級。[責任單位: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自然資源廳、水利廳、應急廳,國網寧夏電力公司,石嘴山市]
10.提高交通支撐水平。加快建設包銀高鐵寧夏段,積極融入國家“八縱八橫”高鐵大通道,支持黃公鐵路至石嘴山市惠農區鐵路專用線、寧夏建龍龍翔鋼鐵鐵路專用線等項目建設,打通鐵路運輸“最后一公里”。加快烏瑪高速惠農(蒙寧界)至石嘴山段工程建設,指導推進高仁黃河大橋、國道109線黃渠橋至姚伏段改擴建等項目前期工作。持續推進“四好農村公路”高質量發展,支持石嘴山市實施農村公路服務鄉村振興提質工程,年均新建、改造提升農村公路100公里以上。積極爭取交通運輸部對包銀高鐵石嘴山南站、惠農南站等綜合客運樞紐建設給予支持。[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財政廳,石嘴山市]
11.夯實能源保障基礎。統籌煤炭、煤層氣、風光等各類資源,加快推進石嘴山市能源高質量轉型發展。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支持煤炭先進產能開發,支持石嘴山市煤層氣勘探開發利用。積極爭取布局清潔煤電,支持既有老舊火電機組提標改造,持續提升火電兜底保障能力。大力推動儲能建設,力爭2025年儲能投運規模達到30萬千瓦、2027年達到60萬千瓦。推動烽燧750千伏輸變電工程納規、建設,加快推進沙湖750千伏主變擴建、沙湖—平西電網改造、石嘴山北部電網等電力網架改造,持續提升電網供給能力。支持賀蘭山生態修復治理區、工礦廢棄地、采煤沉陷區在國土空間規劃允許的范圍內,開展“光伏+生態”能源基地建設。探索協作推進阿拉善地區風光電供給能力和石嘴山市新能源消納能力優勢互補,提升區域能源綜合保障能力。[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工業和信息化廳,國網寧夏電力公司、國能寧夏電力公司、國能寧夏煤業公司,石嘴山市]
(四)營造轉型發展良好環境。
12.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支持全國典型地區再生水利用配置試點建設,推行工業園區水資源論證“區域評”和取水許可告知承諾制改革,爭創國家節水型城市。持續深化排污權改革,評估完善現行政策制度,簡化小排放量新改擴建項目排污權交易流程。深化平羅縣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改革,鞏固國有建設用地二級市場建設試點成果。探索用能權、碳排放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支持開展碳排放權改革試點工作。加快普惠金融發展示范區建設。深化平羅縣國家級集成農村改革等試點任務,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責任單位:自治區黨委改革辦,發展改革委、水利廳、生態環境廳、自然資源廳、農業農村廳、地方金融監管局,石嘴山市]
13.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鼓勵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先行先試,開展營商環境“無感”評價,持續提升營商環境建設水平,全力打響“石好辦·事好辦”政務服務品牌。持續深化“證照分離”改革,支持“審管聯動”一體化應用體系建設。深化信用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及其實施細則,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暢通各類要素流通渠道。加大招商引資、招才引智工作力度,積極引進與重點產業高度契合的延鏈補鏈項目,為招引企業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務。加大優質市場主體培育力度,安排資金支持首次實現入規上限服務業企業、單位發展。[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廳、財政廳、商務廳,寧夏稅務局,石嘴山市]
14.強力推進開放提升。積極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進高水平內陸開放,借助中阿博覽會等平臺,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及沿黃地區交流合作,密切與港澳臺經貿往來,拓展東西部對口協作,承接高端產業轉移,建設石嘴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支持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外貿轉型升級基地建設。[責任單位:自治區商務廳、發展改革委,石嘴山市]
三、政策支持
15.財稅政策。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加大對石嘴山市產業轉型發展支持力度,用于市政、民生、園區等基礎設施建設。在安排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移支付資金時,自治區財政按照中央當年額度的50%比例配套補助資金。對新型材料、清潔能源、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法依規落實留抵退稅政策。[責任單位:自治區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寧夏稅務局、人行銀川中心支行]
16.金融政策。積極推進銀企合作,建立重點項目與資金聯動的長效機制,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石嘴山市產業項目的信貸支持。鼓勵金融機構進一步減費讓利,有效發揮擔保體系建設專項資金作用,鼓勵融資擔保機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大力促進股權投資基金發展,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采用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方式擴大融資渠道。支持銀行機構擴大知識產權、用水權、土地權、排污權、山林權等抵(質)押貸款。[責任單位:自治區地方金融監管局、發展改革委、財政廳,人行銀川中心支行、寧夏銀保監局、寧夏證監局]
17.用地政策。依據國土空間規劃,保障工業產業項目土地資源供給。列入國家及自治區重大項目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由自治區統籌保障,市域范圍內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由石嘴山市統籌使用。大力推行彈性年期、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等多元化供地方式,有效提高工業用地配置效率。對有關在石國企,建立閑置國有資產處置機制,靈活采取兼并重組、資產轉讓、引入社會資本等方式依法合規處置盤活閑置資產,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率。[責任單位: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發展改革委、林草局、國資委,國能寧夏煤業公司]
18.用能政策。支持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平羅工業園區開展“綠電園區”試點創建工作,整合市域資源,持續放大綠電支撐產業轉型發展效能。支持石嘴山市光伏全產業鏈發展,進一步提高新能源直接交易電力比例,助推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支持開展電網側儲能項目建設,提升銀北電網電力保供和新能源消納能力。支持石嘴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增量配電改革試點建設。[責任單位:自治區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廳]
19.用水政策。完善用水權分配機制,優化水資源配置,自治區統籌水權預留指標支持石嘴山重大項目臨時周轉用水。支持石嘴山市、平羅縣加快推進銀川都市圈中線供水工程縣區現代化灌區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田間配套工程建設。積極引導實施跨行政區域水權交易,為產業轉型示范市提供水資源支撐。[責任單位:自治區水利廳]
20.人才政策。加強產業人才引育,依托重點企業建設新型材料、裝備制造領域院士工作站和專家服務基地,借助寧夏(上海)科創中心,積極引進用好高端人才。建立職業(技工)院校與企業用工需求的聯動機制,持續推進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試點,支持建設石嘴山工貿職業技術學院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加快推動高等教育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積極爭取寧夏理工學院升級為寧夏理工大學,建設寧夏理工學院研究生學院。采取廳局和地級市共建共營模式,新設寧夏衛生健康職業技術學院、寧夏閩江應用技術學院,積極創建國家職普融通示范區。[責任單位: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工業和信息化廳、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教育廳、衛生健康委]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在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建立健全由自治區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生態環境、水利、商務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統籌協調機制,半年調度分析、年終評估總結,自治區各相關部門要制定配套政策,強化目標協同、政策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推動重大事、重大工程、重點任務加快落實落地。自治區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協調指導,幫助石嘴山市解決產業轉型發展中的突出困難和問題,重要工作及時向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報告。
(二)強化主體責任。石嘴山市要增強責任意識、機遇意識、攻堅意識,堅決落實大抓發展、抓大發展、抓高質量發展的工作要求,大力倡導“嚴細深實勤儉廉+快”和“五個到群眾中去”的工作作風,建立強有力的任務落實機制。主動加強與自治區有關部門協調聯動,圍繞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以加大項目投資為抓手、優化投資結構為導向,建立并滾動更新重大建設項目庫,制定年度重點工作清單,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年度推進落實情況每年年底向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報告。
(三)強化監督考核。加強督導檢查,建立跟蹤問效機制,壓緊壓實各相關部門工作責任,確保各項政策舉措全面落實到位,督查檢查情況作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支持石嘴山市健全完善容錯糾錯機制,營造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及時總結固化經驗做法,加強成果推廣,發揮好對全區的示范帶動作用。
政策解讀:《寧夏印發方案支持石嘴山產業轉型示范市高質量發展》